编者按:在木构建筑的榫卯之间,古人以斗拱为骨、以榫卯为脉,将力学智慧与美学追求熔铸于方寸之间。从佛光寺东大殿的稳若磐石到应县木塔的千年不倒,斗拱不仅是撑起飞檐的“隐形筋骨”,更藏着中国人“藏力于巧,守理于拙”的文明密码。
6月16日,由新华网、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《国宝美鉴》正式上线热播。节目共十五集,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《国宝美鉴》第十集《斗拱载道》,讲述中国古代斗拱工艺从早期建筑到唐代佛光寺、辽代应县木塔中的发展,展现其精妙的承重结构设计、多样的形制技法及“藏力于巧,器以载道”的文化内涵。
当“木料不够用了怎么办”的难题摆在先民面前,斗拱的诞生给出了最精妙的答案。早期建筑的井干式耗材量大、穿斗式难承大跨度,而“方斗托举,曲拱承重”的设计,让斗与拱层层叠合,将屋顶重量分解传递至立柱,既省材又稳固——这是中国人对“力”最诗意的表达。
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,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,其回字形柱网、斗拱层与梁架的嵌合,至今仍诠释着这种智慧。“留条缝逼死你强迫症”的匠人对话,道破木构建筑的微妙平衡:那些看似“不完美”的缝隙,实则为木材热胀冷缩预留空间,让建筑在时光中始终保持稳定。这种对自然规律的体察,让木构建筑超越了单纯的遮风避雨,成为“器以载道”的活标本。
若说佛光寺展现了斗拱的根基,应县木塔则将其推向巅峰。这座高67米(相当于20层楼)的全木结构楼阁,外观5层6檐,实则暗藏4层暗层,明暗交错如精密齿轮。全塔54种斗拱各居其位,或承托梁架,或分散荷载,以“隐形筋骨”撑起参天巨构,故有“斗拱博物馆”之称。
“明晨礼佛暗沉沉,天立藏于美,方为大道”——匠人对“藏”的领悟,在木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斗拱的力隐于飞檐翘角之下,暗层的结构藏于明层光影之间,正如中国人推崇的“藏巧于拙”:看似朴素的外观下,是54种斗拱历经千年风雨的默契协作,让这座木塔在地震等天灾中屹立不倒。
“明理者知何为藏何为险”,斗拱的智慧从来不是张扬的,而是“隐于形,显于用”。它让木构建筑在“力稳”与“形美”之间找到平衡,更暗合“以明理顺天道,以诚心守铁律”的哲思。
明理者深谙藏显之道。斗拱将力量暗藏于榫卯咬合的精密结构间,却于飞檐翘角处托举建筑的威仪,显时不张扬锋芒,藏时亦坚守支撑之责。这份智慧与茅台的明理之道同频:以谦逊守正为基,循规蹈矩而不僵化,知进退分寸而不逾矩,于行事中持守尺度,在做人中筑牢本心。当斗拱以“隐形筋骨”撑起楼阁气象,当茅台以“明理之道”淬炼品格,皆在诉说同一哲思:以藏显之智载天道,用赤诚之心铸匠心,终成风清气正、久酿弥香的境界。(来源:新华网)
运营单位:中宁县融媒体中心
联系电话:0955-5035386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955-87371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210007
邮箱:znrmtzx@163.com
备案号:宁ICP备18000997号